老母84周岁了,属虎,今年正好是她的本命年。闲来和她拉家常,说起原来和现在的日子,听到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梦也没想到能过成这样!”生在解放前的母亲,可谓经历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童年时,抗日战争刚结束,各路人马在中原大地“拉大锯”,头一天当地还姓刘,说不定第二天就改姓王了。一些杂牌军什么理儿也不讲,见什么抢什么,相中什么就拿什么。一家人东躲西藏,柴火垛、地窨子、夹壁墙都钻过,河洼地、高粱丛、牲口圈都呆过,整天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母亲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整天像个要饭的似的:“哎,没有别的奢求,只要能活下去,就是上天堂了。”母亲是1957年结的婚,和多数人家比,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那时候,父亲兄妹4人,他行老大,又被大队推荐出去工作,奶奶属于裹脚老太太,家里的重活、累活基本都是母亲一人承担。她跟随男劳力推着车子挖过河、修过堤、筑过坝,赶着牛马犁过地、积过肥。她现在到处关节痛,肯定和年轻时候出力过大有关系。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中极度缺粮,拾麦子、挖野菜,捋榆树叶、吃榆树皮,真的是吃糠咽菜。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刚出生不满1周岁的大儿子得病去世了,使她几十年内一直念念不忘:“要是有钱,那么一点小毛病,还能治不好?”接下来的几年,虽然也能吃饱,但都是玉米、地瓜面做的窝窝头,能喝上一碗小麦面面条,就是很奢侈的事儿了。只有春节,走亲戚或招待客人,才能吃上几片肉、喝上碗鸡蛋汤。哥哥3岁的时候,应该是1970年,生活仍然较为困难。有一次,姑姑偷偷地拿了一个给爷爷单做的“花里虎”卷子给他吃,他竟然不要,还要窝窝头,不是他有多孝顺,而是不知道此馍馍能吃、好吃。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最基层工作,嫌单位食堂饭菜单一,质量不好,回家嘟嘟囔囔,母亲听后会板起脸教育我:“那是你饿的轻,要搁1960年,一月让你吃上一顿这样的饭,你还不高兴地蹦!”那个年代,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织的布,谁要是扯上几尺洋布作件衣服,肯定会迎来男女老少的围观,羡慕的眼光能让人骄傲死。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直到不能穿为止。破旧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而且补丁的颜色、样式都不一致。“那时候,谁也不笑话谁了,只要遮羞穿暖就足矣。”每当我们的孩子们和奶奶说,那多难看时,母亲就是这句话。1982年后,实行了农村责任制,一家人分到的土地有10来亩,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我们姐弟都在上学,所有的农活还是全靠她自己。母亲又是个好强的人,什么庄稼都不想比别人的差,往往一天三晌在地里忙活。一般地,每年开春都开始忙碌了。放下锄头,又拿起了铁锨,丢下地排车,又背起了打药桶。小块地种蔬菜,大块地种粮食。每天晚上又要计划明天上午去干什么,下午去干什么。因为恐怕喷洒的药水与棉花叶子上的露水一块滑落,为了提高对棉花喷洒农药的效果,凉爽的早晨不能去,但又要两天喷一遍,往往中午就不回来吃饭,干个连晌活儿,膀子都被勒红了,脸都塞黑了。为了让大白菜能多卖几块钱,不在家一下子兑给菜贩子,一个人拉着车子,走2个多小时到县城菜市场去零卖。由于她的辛勤劳作,日子确实一天天好起来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手里的钱多起来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我们翻盖了新房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不再担心小雨会漏雨,大雨会塌墙的老土屋了。后来,由于父亲在单位工作时间久了,单位照顾,进行了家庭户口农转非,我们一家人也进了城,成了城里人,生活更是一步步富足起来。近些年,闲暇时,我们都要用自己的车拉着她到处转一转,特别是要到她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走一走。每次回到乡村,她都感到特别亲切。看着农村柏油路修起来了,学校、娱乐处所建起来了,楼房盖起来了,自来水管架起来了,与她同龄人的叔叔、大娘们说农事、叙家常,都是感慨万千。“芳嫂子,想想原来咱们的街道,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现在,穿多少天的衣服还是干干净净。”“五弟呀,那时候,你才十多岁,往家挑水,在水井里是涮捅涮不倒,挑桶挑不动,被压的一歪一斜的,现在,拧开水龙头,水就到锅里了。”“九妹啊,你家住那个破土屋,冬天往里刮风,冻的你和弟弟一直哭,现在是楼房,有空调、暖气,睡的香了吧?”“哈哈......咱们年轻时候收麦,早起晚归,最少10天,现在半晌过麦季!”“哎呀,现在城里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你们说,咱们做梦也没想到能过成这样!”如今母亲已到了耄耋之年,原来年轻时一个个幻想都成为了现实。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她也熬到了四世同堂。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看着孩子们带来的一件件礼物,听着娃娃们的嬉闹声,脸上的幸福藏都藏不住。我们只有好好孝敬她,让她高兴、快乐,让她健康长寿,让她那句“做梦也没想到能过成这样”的老话一直说下去......(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赵西成)作者:赵西成,黄河河务职工,51岁,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在报刊、网络发表散文、小小说、诗歌、论文200余篇。
继续浏览有关 山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