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从“抢盐”风潮说起
文/磨志坚
每每看到橱柜里堆放的三十包盐,我就苦笑,这都是拜老妈所赐,是她老人家在八月份抢盐潮中囤积的“功劳”。唉,九旬老妪了,上街听到日本废核排海了,海水受污染了,人们抢购食盐了,接着看到人们纷纷购买食盐,她没思量便加入其中,买了十包,回家后想想不行,下午又上街,进超市一问,盐没有了,又急忙到私人小超市,尽管每包盐加价了几元,人们都买,老妈不由分说一下又买进二十包,还好有辆手推车,然后心满意足地蹒跚着推车回来。我见了,心疼怜悯地说:买那么多盐干嘛,盐又不能多吃,吃三年都不完。老妈气喘喘说:三年就三年,反正又不馊不臭不烂。唉,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亲。看到国内又出现抢购食盐潮,媒体出来避谣澄清了,中国食盐很多,储备充足,没必要抢盐囤盐。说国内食盐的产量越来越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仅青海茶卡湖盐的储备量就够十几亿国人吃70年。接着盐业集团发市声明:我国食盐销量占比,湖盐是3%,海盐是10%,井矿盐达87%。盐,真的没必要抢购囤积。说来新世纪后,我国出现了三次食盐抢购潮,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初期,二次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今年这第三次抢盐也是因为日本不顾海洋污染,不顾世界各国遣斥而一昧向海洋排放大量的核废水,人们恐慌,又听信谣言才抢购食盐。人离不开盐。若超过十天没有摄入盐份,人就会出现乏力,甚至出现低钠血症。但是,人体无法自身生产盐,需要从外界摄入。当人们知道盐对身体的重要性后,就想方设法买盐、囤盐、控制盐。而在古代,因为技术落后,盐的产量极底,盐就成为抢手货,成为地方财政国家税收的来源,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盐的产量极少,属于稀有资源,正因为稀缺,价值就极高,被誉为“一两黄金一两盐”。古语还有“一斤食盐三担米”之说,三担就是三百斤,按现在一斤米3元钱折算,就好比买一斤盐得花900元钱。所以,一地一国就因为抢盐而发生战争。相传,黄帝与炎帝爆发的中原逐鹿之战,就是为争夺山西运城盐池。而最终获胜的黄帝,就是通过这宝贵的盐池资源,占据了经济优势,从而发展出华夏民族。后来,随着盐矿资源的开采量增大,食盐已不再是稀有资料,但是古代的老百姓仍然常常吃不上盐,这是因为历代历朝政府都将海里的、湖里的盐收归国有,由政府统管,不准私营,以此垄断盐业,并且价格订得很高,以至民众望盐兴叹。可以说,古代国库,很大一部分也是靠抢夺盐得来的,并因此养肥了许多贪官污吏。还有,为确保垄断,朝廷还将“贩卖食盐”者定为重罪。官盐太贵,私盐又不准买卖,老百姓怨声载道,被逼急了就会揭竿而起,造反斗争,推翻政府。比如一些农民起义成功而当上黄帝的如黄巢、朱元璋等,都曾是私盐贩子。追溯历史才发现,食盐,在古代非常金贵;囤盐,只有官员富家才可以;“抢盐”,既是民众行为,更是政府是土豪恶绅品行,如此,抢盐动机早就刻在了国人的基因里。我国古有“盐业系天下”之说,今有盐业专营制,所以,盐业专营在中国就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为的就是防止有人走私盐,有人哄抢盐,以保证国家的税收。新中国成立后,食盐就纳入计划经济行列,由盐业集团专营,有《食盐专营办法》法规保障,也就极少出现群众抢盐事件了。这一专营制度施行几十年后值到2017年1月1日起取消,涉盐企业才破除垄断,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全面放开,此后市场上食盐货源充足,品种多样,价格下调,百姓欢迎。谚云:“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吃对盐保了命,吃多盐伤了身。”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又是中国历史上垄断时间最久的商品。因为养命,人必须吃盐;因为稀缺,古人为盐争抢;因为盐带来财富,历代朝廷垄断;因为没盐不行,因盐得利,多少人不惜以身试法走私食盐;因为经济民生要计划,所以新中国对食盐实行专营制度;因为资源充足,大势所趋,食盐市场开放了;又因为听信谣言、恐慌心理,民众发生了“抢盐”事。“吃着盐和米,就得讲道。”“盐多了不咸,话多了不甜。”就此打住。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磨志坚)磨志坚,关注时事琢磨人生,爱好读书闲情写作,不求甚解但愿赏识。
继续浏览有关 广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