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苏东坡的贵人||侯国平(河南)

时间:2025-07-21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5评论:0


苏东坡的贵人

文/侯国平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千年一遇的才子,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年少成功,二十岁就名震京师。

大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官居湖州知州,按照朝中惯例,上任三个月后,就要给皇上写一封感谢信。

感谢信的内容就是放声歌唱,表示忠心。把自己的一切都归功于皇上,要好好干,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和皇上保持一致。信写好后,苏轼又添上了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或能牧养小民。结果就是这句话摊上大事了。

苏轼敢说敢讲,从不掖着藏着,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提出了不少批评的意见,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朝中官员李定、王珪和舒亶等人怀恨在心,图谋已久,决定抓住机会,借题发挥,揪住《湖州谢上表》中以这句话向皇上告了一状。

告状的罪名就是,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这个罪名很大,就是处处和皇上唱反调,和三反分子的罪名差不多。

宋神宗很是生气,下令逮捕苏轼入狱。朝廷上下,都心以为苏轼必死无疑。这就是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他开创了以诗文罗织罪名的罪恶先例,也是把封建王朝野蛮残暴,推向了更邪恶、更凶狠的地步。

苏轼自知必死无疑,他无奈的说,自来疏于口舌笔墨,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处于崩溃边缘的苏轼,也想一死之了之,但又担心连累家人,于是作罢。毫无希望,以等待着。

身处黑暗的牢房看不到未来。他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的亲朋故旧都在想方设法营救他,连他的政治对手王安石也说,盛世不可杀才子。但这一切对于宋神宗的冲天一怒都无济于事。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那就是曹太后,宋神宗的祖母。她在后宫听说苏轼获罪在押时。就对神宗说。当年仁宗皇帝在喜获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为进士后,高兴的对我说,上天给了我两个当宰相的人才。如今听说因诗而获罪,大概是朝中有奸人要陷害他吧,你要慎重考虑。神宗听后有所触动,不敢轻易加罪苏轼了。不久神宗大赦天下,放苏轼出狱,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去了。

曹太后的一席话,无疑救了苏轼一条命。也成就了苏轼诗词的辉煌篇章。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没有曹太后出手搭救,就没有苏轼在黄州的大彻大悟,也就不会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的问世。

在中国历史上,有形形色色的皇后、皇太后,她们有的是君主花瓶生理工具,无迹可循。有的则是专制者的帮凶,狐假虎威,比独裁者还要凶残。比如汉景帝杀晁错,就是窦太后逼景帝干的。比如清末的慈禧太后,愚昧无知,盲目自大。以为义和团刀枪不入,能打败洋鬼子,于是就向十三国宣战,结果百姓血流成河。

没有对比,就不知高下。北宋的曹太后,虽然是一位令人生敬的例子。她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反对以诗文治罪,允许知识分子发表不同意见。曹太后认为,大宋政权的稳固,不是因为文人的诗词歌赋,即使诗文有错,也是其过微也。这种不以诗文之罪的治国理政观点,实在可圈可点。比白骨精江青相比,实在不知高明多少倍。曹太后保护的不是苏轼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和风气。

假如宋神宗杀了苏轼,宋代文坛便失去了苏轼在黄州写下的那些壮怀激烈,名传千古的诗文。中国文学史也会少了一段大放光彩的篇章。曹太后宽容文人的态度,让黑暗残酷的封建社会透出了一道让人温暖的光亮。

回望历史,那些一言九鼎,蛮横无理,愚味透顶的皇帝身边如果都有一位宽容文人,善待不同声音的皇后存在,那么中国的文化史就会少了多少伤害呀。

曹太后是苏轼的贵人,也是中国文学的贵人。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侯国平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设专栏、主创故事新编。省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