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徐悲鸿的那匹马||侯国平(河南)

时间:2025-07-06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5评论:0


徐悲鸿的那匹马

文/侯国平

老吴是县作协的副主席,写散文儿的,出了五本书,名气不小,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经常到大、中学校讲文学。得了市里的大奖,又得了省里的大奖。文友们叫他请客,他说,中、中。就是干敲梆子不卖油,有人背后说他是个地道的老鳖一。

有一回,作协组织会员春游万花山,在景点大厅处,有几个乞讨者都是蓬头垢面的老人,手里拿个破铁碗,朝路人伸手乱晃。文友们见状,大多掏出一块两块的应付了事,也有五块十块的。老吴见状一毛不拔,嘴里说,没零钱,没零钱。其实他兜里硬币叮当乱响。

下山的时候,景区门口还是那几个老人向行人乞讨,老吴不耐烦了,抬脚就踢,把一个乞讨者手中的铁碗踢到了地上,满地乱滚,叮当乱响。有人劝他能不踢就别踢。老吴斩钉截铁地说,能不踢么,烦死人喽。

文章写得好,但缺少对弱势群体的悲悯之心,让人不免心生困惑,你的那些好词、好句,真心是你写出来的吗?

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以画马闻名于世。名气很大,四海闻名。但他却有一颗同情底层百姓的悲怜之心,并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实打实的拉上一把!

1946年,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校长时,认识了一位裱画工人叫刘金涛。几次交谈后,认为这个青年是个可造之才。刘金涛不仅对字画有一定了解,而且装裱技术也堪称一流。

徐悲鸿试探着把自己的画作,交给刘金涛装裱,结果让他很满意。后来,他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盖有悲鸿生命印记的,被世人称为国宝的古画《八十七神仙卷》,交给刘金涛装裱,效果让徐悲鸿十分满意。

刘金涛出身贫寒,当年的沿途乞讨,来到北京,在一家裱画店当当了学徒。她吃苦受累,给师傅铺床叠被、洗衣服、看孩子、倒夜壶,学会了裱画的手艺。他时刻留心师傅裱画的程式,一招一式记在心里。十多年后,他学成出师,在京城租了半间门面,自己开业裱画。因为名气小,生意不好,日子过得十分困难。

有一天,徐悲鸿路过这家只有半间门脸的小店同,停步进去看了看。徐悲鸿有个观点,那就是,好画要有好裱。三分画,七分裱。再好的画,没有好裱,也会失色不少。

徐悲鸿一见这个不卑不亢,言辞利落的年青人,就顿生好感。交谈中,又见刘金涛对书画知识有些了解,态度很是诚恳,就多说了几句。徐悲鸿虽是大画家。但没有一点架子,一向尊重裱画的工人,把他们称为无名的艺术家。从此,徐悲鸿有空闲时间,就到这间小店看一看。当他看到刘金涛生活很艰难,为了一家人的吃饭唉声叹气时,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想帮一帮这个年青人。

怎么帮呢,他常把自己的画作,拿给刘金涛装裱,让他有活干,有收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于是想到了京城的同行们。

徐悲鸿和夫人商量好决定举办一次家宴,应邀而来的是齐白石、叶浅予、于非阁、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著名书画家,可谓群贤壁垒,明星灿烂。这次家宴的主题不是切磋画艺,交流创作,而是为一个普通的年青匠人济困解难。

徐悲鸿说邀请大家前来,不为别地。向大家介绍一个年青人刘金涛。他勤奋敬业,装裱技艺一流,但眼下,生活困难,。我看在眼里,于心不忍,想伸手帮助一下。今天由我发起,请在座诸位热心相助。每人为金涛做画三幅,十天内交给我准备展览出售。

出席这次家宴的大婉儿们一致赞同,不到一个礼拜,大家都交来了作品。齐白石、李苦禅海超额完成任务,交来了七幅作品。这些画拿去展览,盛况空前,被抢购一空。

徐悲鸿用这笔款项为刘金涛新购置了裱画铺,还亲自为他题写了门匾“金涛裱画处”。

刘金涛渐渐有了名气,站稳了脚跟,生意也越来越好。徐悲鸿同情弱势群体,济困扶危的事迹,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一个文化人,无论你有多么大的成就,但如果没有对底层百姓的悲悯之心,那你那妙笔如花的文章又有什么用呢?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侯国平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等十几家媒体开设专栏、主创故事新编。省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