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探访鲜卑后裔古村落||杜伟群(广东)

时间:2025-01-23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26评论:0

探访鲜卑后裔古村落

文/杜伟群

阳光努力刺破厚厚的云层,散射下来。远处的山峦呈现出特有的雾霭蓝色,深深浅浅的蓝色美丽而宁静。近处的鱼塘和菜地在薄雾的笼罩下,仿佛加了柔光镜,梦幻而迷人。深秋的河堤上,树木与青草的颜色略显暗淡,唯有狗尾巴草洁白的花穗迎风摇曳,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是鲜卑族后人的古村落——霄南村。车队驶过一座桥,进入村子。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青砖砌成的城墙,城墙不高,但如果从村前的小河底向上看,那就显得巍峨了。城墙向两边绵延,我们仿佛穿越到一座远古的城池,内有城墙,外有护城河,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固若金汤,据说这是按照南凉城的缩影建设的。城墙边上有一黑一白两匹高大的骏马雕塑,给人一种塞外风情。


骑过柏油路村道,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广场,一座高大的塑像屹立在广场中央。这就是霄南村的鲜卑源氏始祖——源贺。只见他身披铠甲手持长枪,跃马驰骋,庄严威武。我们也把自己的“战马”——公路车放在塑像下,来一张合影,似乎自己也增添了几分英气。广场左前方的一堵墙壁上是原吉林“甘和茶”创始人之乡的巨大墙绘,在墙绘的旁边是有关“甘和茶”研制、配料以及服用方法的文化宣传介绍。

一个村庄居然拥有面积3000平方的文化馆,确实少见。霄南村的文化馆分为村史馆、鲜卑馆和丹心馆三部分。走进文化馆,右边是村史馆,介绍霄南村的建村历史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村史馆里还展示了村里的传统家规:“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问,言思审,行思恭,服思度;目观求真,耳属必正;遏恶扬善,亲贤远佞;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从个人修养、学习,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对子孙的教导。正中间是介绍鲜卑族发展和礼俗文化的场馆,面积较大,是文化馆的重要部分。门前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民”的楹联。霄南村作为鲜卑后裔的聚居地,已有超过740年的历史。村中主要是以源姓为主的家族聚居。源姓的鲜卑族后裔起源于大兴安岭,他们的始祖源贺曾是南凉的王子(原名秃发破羌)。南凉灭亡后,他投降了西秦,随后逃往北魏,在北魏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朝中重要的大臣之一。到了唐朝晚期,源氏遭到诛杀,少数族人幸运逃脱,在南宋时期为躲避战乱与中原其他移民一起南迁,在南雄珠玑巷暂停后继续南下,最后定居于此。在馆中悬挂着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图像,这位马上皇帝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得到稳定,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悲叹。站在当今看历史,拓跋焘是英雄,辛弃疾也是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馆中还珍藏着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赠予的狍角帽。文化馆的右面是丹心馆,记录着曾为霄南村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文化馆的中庭摆设了一些前人使用的农耕以及家居的物品,有石雕、竹编和陶罐等物件。让人仿佛进入到时空的隧道,感受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

走出文化馆,已是晌午,在车友肥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里有名的馄饨店,品尝了馄饨、牛杂和蛋散等特色小吃,这小吃店在二楼,不算宽敞,却坐满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祖辈三代人传承经营,用心做好馄饨这一道食品,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走出馄饨店,我们来到“乐隐源公祠”,门前对联写着“华胄开东粤,明禋祀北平”。记录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的历史源流,告诫子孙要慎终追远。祠堂旁边还有一座小屋,写着“北平学社”。据介绍,霄南村共有祠堂10座,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肥哥的带领下我们推着自行车漫步穿行在村中的石板路上,一座座青砖小屋静静地立在路旁,仿佛一位位耋耄老人坐在那儿享受秋日的暖阳,是那么的舒坦与安详。“你们看这两口水井有什么特点?”肥哥停住脚步问道。“一个井口是圆的,一个井口是方的。”我回答,“哦,日月井。”相传鲜卑族人为了纪念他们先祖曾在青海日月山附近居住而特意挖下这两口井,来纪念那段游牧民族的生活。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刚才在一座小屋的墙上看到的一副对联“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横批是“社会主义好”。懂得感恩,不忘本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具有的本心吗?


走出古巷,一阵热闹的鞭炮声吸引了我们,原来今天是霄南村外嫁女回村的喜庆日子。姊妹们集中在广场的舞台前,个个身穿红衣服,脸带笑容,喜庆洋洋。随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大队伍绕村行走,姊妹们欢天喜地,乐看家乡新面貌。披着红绶带的工作人员看见我们,热情地过来打招呼,并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村的晚宴。因为路途远,晚上骑行不方便,我们婉言谢绝了。一位村民指着广场旁一座红砖砌的高塔向我们介绍,每年八月十五晚上,他们村都有烧火塔的习俗。他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到:“现在政府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为我们铺设了村道,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每年中秋节都会有许多游客来我们村参加活动的,大家围着火塔跳舞,非常热闹,欢迎你们到时候也来参加。”

尽管我们没有参加村里的活动,但鲜卑后裔热情好客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可能是他们遗传了游牧民族先祖豪迈爽直的基因,但我觉得这更归功于文化的传承和浸润。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朗月清辉之夜,熊熊燃烧的火塔旁,载歌载舞的人们不再是为了驱赶野兽,而是歌唱生活的越来越美好。

写于2025年1月21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杜伟群


杜伟群,广东省佛山市岭南美术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热爱生活,心怀万物,路边的小花小草都会引发她的关注和欣喜。爱好手工与骑行,喜欢尝试与创新。相信“境由心造,物随心转”。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