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从吃的“新愁”看今日的幸福生活||刘振勋(辽宁)

时间:2024-03-11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160评论:0
从吃的“新愁今日的幸福生活

文/刘振勋

前天,老伴问我:“咱们今天吃什么呢?”我正忙着写篇稿子,

便随口说道:“吃什么都可以,你看着做吧。”她说:“我想半天

了,也没啥想吃的、没什么新鲜样的,想不到如今确为吃什么发愁了。”

这一句话,竟勾起我好多的回忆。

民以食为天,从我记事时起,在吃的问题上就是最伤脑筋的大事。小时候家里穷,一家人整天在糠菜中过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上小学时,由于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妈妈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换到一点玉米面,给我蒸了几个窝窝头。望着那金黄的窝头真是馋得不行。

1962年,我在农村工作,时值20来岁的年纪,正是能吃的时候。当时也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每月粮食定量只有30斤,但是,粮店只供应28斤,余下的给乡政府调配那些极缺粮食的人们。

每天吃的是玉米面糊糊、或一碗煮熟的纯玉米粒的饭、或漆黑的红薯面窝头,或把苞米棒子用火碱水侵泡放进大铁锅中烀成湖状,叫作苞米棒子淀粉,再参些玉米面,做成窝头;那时有个口号:“粮食不足瓜菜代,饿了勒紧裤腰带。”

困难时期过去以后,情况虽然大有好转,但仍然是实行粮食定量供应,每月是30斤。那时粮站经常性供应的粮食品种有白面、大米、高粱米、玉米面;白面分:全麦粉、标准粉,大米分:二等、三等。每到月末,粮店都会公布下个月供应的种类及按人口供应的数量。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关心的是细粮供应的数量,每个时期、每个月都有变化,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每人每月7斤左右的细粮,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每人每月能增加到12斤左右,当然,逢年过节还能多供应一些。豆油基本是每人每月3两。

自1996年,凭证定量买粮买油的时代结束了。一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及粮证,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了。同时,对于肉、蛋、豆制品等等,都取消了凭票制;标志着时代发展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人们可以想吃面食,就多买白面,想吃米饭,就多买大米;一般家庭每月细粮由以前的1/4或1/3,变化为3/4或100%。

如今生活好了,再不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了,人们从以前的“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蔬菜从白菜、土豆、罗卜老三样,到芹菜、菜花、西红柿、西兰花、蒜苗、芹菜、蒜苔等“细菜”到有机蔬菜;从单一的豆油到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子油、玉米胚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等新品种。从买猪肉一定要选择比较肥的,到今天专选瘦的买,或转为以牛、羊肉为主,而禽鱼类更是首选,从喝牛奶、酸奶,到喝羊奶、再到有机羊奶,骆驼奶;从年节才能吃的鸡鸭鱼肉,到海鲜新货,山珍海味,时令菜蔬,啥时候想吃,都可以买到;就是我们银州区的名牌产品、老字号,如:白记烧鸡、李记坛肉、丁记牛肉火勺、稻香春糕点等系列食品,也是人们平时经常品尝的美味。

以前一些山野菜都是用来充饥的,如今却成为了较高档饭店的奢侈品了。

真的想不到,今天却又为吃啥而发愁了,岂不是天大的好事?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这种“愁”而欣慰。

如今,衣食住行都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吃”仅是这些变化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一路走来,人们从吃不饱到填饱肚子,又到享受各种美味,现在又到了讲究健康营养,并在色、香、味中去享受美味佳肴。从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伟大的祖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机无限;跃跃脉动;嬗变得让人格外惊诧与震撼:颠覆得让人难以置信与超越:人们生活发生了从量变到质的变化。

我们整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爱惜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芝麻开花一样的生活,依然在节节攀高。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生活非常的富裕和美好,明天会更加富裕和美好。老百姓都由衷地诉说着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我们只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刘振勋


作者简介



刘振勋.jpg

刘振勋简介,笔(网)名:闲庭信步,辽宁省铁岭市县级退休干部。退休18年中,在全国97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300多篇、200多万字,另有诗词1200多首。出版个人专著五部(诗词3部、散文2部)话剧剧本一部;编辑出版文学作品二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