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入画来
文/张勇
看见“砚峡”二字,一缕温暖心头涌起,凭古远吊的文脉,融入崇山峻岭的乡愁似乎找到了回归。在我小的时候,无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早上当我睁开朦胧睡眼,爷爷早已守在火盆旁熬罐罐茶,煤烟熏炝下抹着眼睛说:“要是有几块砚峡老黑炭该多好,火势旺,煤烟少不熏人。”如果在炭堆里捡到重量轻、颜色黑的炭,爷爷会说:“这很象砚峡的老黑炭”。长大后,才知道家乡和砚峡背靠着背,砚峡占尽了天时地利,有着上千年的煤炭开采历史,位于华亭煤田的中心,煤层厚、煤质好,而且人口少、经济后劲大。砚峡老黑炭有着杂质少、焦油含量低的优点,家家有人在煤矿上班,拿着高工资还享受各种福利。华亭以煤而兴,华亭人的命脉和煤炭紧紧联系在一起,砚峡无疑走在了华亭历史发展的最前沿。砚峡也是“砚石”之峡,曾任明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嘉靖八才子”赵时春,晚年官场失意,历经大起大落、风云坎坷,居住在民风淳厚、风景秀美的砚峡。对砚峡的“砚石”情有独钟,挥毫写下了“千秋砚峡石,磨墨供吾笔。龙虎踞毫端,烟云散窟石。”(赵时春《砚石作砚》)的诗句,教授乡民改进挖煤技术和陶瓷烧制技术,把砚峡的瓷窑搬到了安口。赵时春留下的诗作、碑刻、文章后人争颂,顶礼膜拜,象砚峡的老黑炭一样发光发热,成就了一段佳话砚峡的“峡”名副其实,“峡”释义“两山夹水的地方”,从山顶看,砚峡的山如大地上的麦垛,互相依偎像极了西北的汉子,个子不高,虎背熊腰,相互依托、相互成就。山野披着绿色的盛装,有着永远开放不完的各色野花,欢呼雀跃的鸟兽,名目繁多的中草药、树木。沟壑相连,泉水叮呼、溪流潺潺。山脚下,硕大的石头激起层层浪花,奇形怪状,细心观察,或许还能捡到亿万年前的化石标本。煤炭不可再生,华亭人早有了“煤挖完了怎么办?”的焦虑,身居华亭煤田中心的砚峡首当其冲,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异地搬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完美转身,一个个大手笔让大多数砚峡人上了楼、进了城。秀美的风景成了砚峡人难以割舍的“乡愁”,砚峡乡东沟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艳阳高照的6月20日,我随同几位书画家前往砚峡乡东沟村参加“大地欢歌.锦绣砚峡”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节。车辆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每个硬化路口都有“小渔村”的标识牌,还有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小红旗贴心引路,生怕被山野的美景吸引迷惑,迷失了道路,错过了大山里的一次盛会。在小渔村旅游点下了车,又是热情相迎,互相问候,几位书画家竟然消失在眼花瞭乱的景点之中不见了身影。我转身寻找,村景不期而遇。一条小溪划开相连的山脉,两口碧绿的池塘点缀路旁。遇水架桥,逢坡建起台阶,游人穿梭其中。艳阳高照下,秀山绿水旁,清凉、温馨适意之感袭来,让你忘却时值炎炎夏日。山坡在翠绿的树丛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依山就势,建起了长达百米的彩虹滑道,游客在急驰而下的坡道上,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大声呼叫,伴着哧哧的摩擦声从坡顶一滑而下。山台地上,建起了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养殖小动物,亲子采摘园、火锅体验园、休闲垂钓园、动物观赏园,园园相连,路路相通,各具韵味,还有农产品网上直播。真没想到,山外有的,山里应有尽有。几名游客荡漾在秋千上,还有的玩平衡木、碰碰车,沸腾的火锅把香味传得很远很远。水池边、彩绘墙旁,爱美的女孩摆着不同的造型,曼妙身姿融入婀娜美景。乡村大舞台上,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和本地文艺爱好者同台演艺,吟唱古往今来,歌诵美好生活,展现唯美舞姿,引来阵阵掌声。在一波碧绿的水池和溪流相伴的长亭下,我找到了几位挥毫泼墨的书画家,一字排开的木方桌罩上了毛毡,长椅相连,古色古香。眼前的小山千翠叠幛,层林尽染,溪流缓缓而下,正是绘画写生的好去处。李志明老师聊聊数笔,劲竹线条若隐若显;路明远老师笔底春风、丹青不渝,红梅傲雪信手拈来;白志平老师笔力苍劲挺拔,笔迹圆润浑厚,斗方楷书妙笔成趣;郑平生老师巧妙构思,动感水墨,几条鲤鱼匀红点翠,应和了“小渔村”的主题。画家们感叹着,放松的心灵找到了圆点,美景赋予了灵感,下笔有神,点滴笔墨融入山水之中,无偿赠送给了爱好书画的游客,就像砚峡的山水一样,无私地向人们提供着氧气,涵养着水汽。返程又是一路山水,美景重复一遍,我贪婪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不时用镜头记录窗外的秀美风景,思绪跟随奔驰的车辆去重温遥远悠久的历史,绝美佳境永远驻留内心深处。(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张勇)
作者简介:张勇,甘肃省华亭人,文学爱好者,华亭市作协会员。
继续浏览有关 甘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