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焦
患病就医,这是谁也难以回避的问题。人吃五谷杂粮,又栉风沐雨,岂能不生病?生病就要同医院打交道,排队挂号、就诊、付款、取药等等,即使腰发酸腿发麻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也无可奈何,因为多少年来人们就医都是这样的模式。不满、发牢骚,但没用,就医的模式仍然这样摆着。那么,病人就医的“捷径”在何处呢?记得十几年前有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有甲乙二位病人在临到医院就诊前的对话。甲病人说要带上止痛膏,乙病人不理解,问为什么,甲病人说等会要排队挂号、看病、化验、拿药、理疗等等,这楼上楼下来回跑,次次都要排队,腰腿还能不疼痛?那时止痛膏就管用了。乙病人听甲病人一说,顿时领悟,说道:“还是您考虑得周到,我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赶快回家取降压药和救心药……”这幅漫画的本意是讽刺医院门槛高,“官医”味浓,不替病人方便考虑,病人就医难等。确实,十几年前的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官医”味特别重,病人就诊的手续繁多,医院内的设置犹如迷宫,弄得病人上下来回折腾。许多病人慨叹道:“像这样,小病弄出了大病,没病也弄出病来,上医院看病受罪哟!”这就是当时典型的“三长一短”,即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病人不愿到医院,尤其是大医院看病,而那些方便又热情的个体医及社会办的医院(门诊部),由于“热情”过分,陷阱多多,弄得病人心有余悸,不敢向这样的门槛跨进。近几年来,由于诸医疗机构的改革,“三长一短”的现象已明显好转,可医院的小病大治、大病特治,“看病贵”、“药品贵”等不良现象,从而又吓跑了不少病人。“小病挺,中病躺,大病到医院逛一场。”这句俏皮嗑多少反映出患者就医时的无奈心情。应该说,药品是治病的主要物品,也是医院“创收”的主要途径,诸位医生处方单上所列药物的多与少,可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对医生来说,一面是责任和良心,一面是既得利益,任何一面的倾斜,都将产生极大的对立效果。另外,患者在就医中,有的病周转几家医院,浪费了财力、物力和精力。那么,有既方便又不花钱且少花钱的就医地方吗?有,那就是上“网”看病和社区就医。有人做过跟踪调查,一位3岁半的孩子患了肺炎,孩子的父母从早晨就开始出门,到北京市儿童医院后,先排队挂号,再排队就诊,排队化验,排队付款,排队取药,最后排队打针吊水等等,楼上楼下奔跑十几趟,最后在孩子的哭闹声中疲惫回家已是傍晚,父母两人一天的工资不仅打了水漂,孩子的治疗费花掉700多元。几天后,孩子的病却没有好转。年轻的妈妈通过健康123医疗保健网的实时门诊栏目,咨询到北京市儿童医院自行调制了一种中药复合糖浆,专门治疗儿童肺炎,结果服用后第二天下午就见效果,花费只有60元。一个病例,一家医院,产生两个结果。导致这两种结果的中间环节就是网上实时门诊起了主要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介绍,实时网上看病及购药,为方便患者就医而特别设立的“窗口”,使患者不用出门即可在网上解决的大小病症以及疑难杂症或别的医疗话题,算是方便到家喽!不用花钱就能看病,这在十几年前,许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可如今,诸家卫生与健康“网”站的开通,使人们因自己的病要吃多少药,花多少钱,找哪家医院甚至找哪位主治医生,在什么地点,花多长时间等等,事先都可了如指掌。许多医学专家也盛赞“网医”这种新兴的快捷的现代化的医疗方法。连中医的一些“模糊”术语及证型的分析和诊断,也可以做到。国外医学界现在已出现了印象诊断,这在中医上叫做“知常达变”。系统学习过中西医学,有3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根据患者主诉的要点,便可判断出网民所患的病是何病。所以,有人赞誉“网”诊的兴起是对传统医疗卫生界一个“核”冲击,是病人就医的一场伟大革命。有的医学专家预言,“网络医疗”在将来有取代常规医院的可能,其证据是同步可视系统已经开始应用,“网医”们可参与临床检查的全过程,这与他们在医院治病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影响“网医”可靠性的,主要就是上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责任心。而这,只有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对“网医”们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网络”医疗颇受病人欢迎,“全科医生”,也可称“家庭医生”、“社区医生”、“上门医生”等也颇受病人欢迎。这是为什么呢?古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在医疗卫生系统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新世纪服务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方便化、服务化、趣味化、软技术化和家庭服务社会化,说白了,就是从追求物质丰富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追求经济富裕到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放在医疗上讲,就是越方便越简捷越好。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特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工作,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谁愿为一般的病情而去花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医疗费用或为此丢掉工作?这也与我们的时代相合拍。医疗卫生系统非集中化,就是不搞一刀切,一种模式,而是分散化。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了“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口号,指明了这种分散化的方向。今天,我国人民已有相当的比率实行了医疗保健方面的自助活动,许多人不需要进医院(门诊部)或请医生就能成功地解决各种医疗问题,为了配合全国医疗保险的全面实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已逐步从医疗单位转移到了社区和家庭。这是人们社会和心理的需求,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许多人学会了自我按摩、针灸及使用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等,并对非处方药(OTC)情有独钟。医疗服务的方式在改变。如病人觉得身体不舒服,不用上医院,只要打个电话,医务人员就会赶来,为您检查治疗。在社区工作的医生,为了知道病人的背景资料,有电脑与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用不着离开办公室,便可知病人过去在门诊或住院所发生的一切。渐渐地,由于化验仪器快速化和微型化,手提着它随时可做检验,几分钟内可出结果。病人的一切信息,包括病史、体检、化验、诊断、治疗方案、用药禁忌等,都贮存在一个城市的计算机中,既可作逻辑处理,评价健康,又可随时准备全市任何医师用电脑查询。医学服务的非集中化,除了表现在人们的自我保健方面外,还表现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方向。家庭医生的出现是医学服务分散化的又一次飞跃。以前是病人找医生,即从家庭到医院,而如今病人却逐渐从医院退出回到了社区及家庭。家庭医生以家庭为单位,对家庭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和所有的健康及疾病问题,都进行全面的身心的保健服务。家庭医学的兴起,是医学服务上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当然,社区卫生保健基本要求是社区参与,即社区人民的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各个机构、各个居民自己的事。方便服务化、生活动力论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向导。人们希望在方便、安静、舒适的环境内解决健康问题,而医院的高技术、复杂的检查,非到万不得已不想使用。这不仅是经济负担问题,也是社会心理问题。“社区医生”的服务是整体的,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咨询等,同时又是高质量的,因为医生们总希望自己更有威望,更有吸引力、竞争力,便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医学技术水平和改善服务态度,争取得到病人的青睐,这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医生”的服务也是高感情的。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为社区及家庭服务,对本社区的居民是医疗者,也是教育者、生活的咨询者,同时又是消费的指导者。正因为他们服务内容广,容易与居民建立高感情的关系。由此可见,“社区医生”在竞争中生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它改变了旧传统“医不叩门”的陋习,不是要求病人忍着痛楚来找医生,而是呼之即来,在病榻旁为病人服务。前面已经说了,网上就医有许多好处,那么,有关专家为啥又要叮嘱人们慎行,在“网”上就医悠着点儿呢?这是因为我们对如今的“网”摄儿呢?这是因为我们对如今的“网”涩使“网络医疗”基本上处于自由散漫的地步,犹如一棵树,任其生长而无人“修剪”。黄灯是什么意思?这是交通术语,即慢行、慎行的意思。现在的“网医”,即处于“黄灯期”。为什么网上看病应该慢行、慎行?据悉,目前我国国内的医药网站数量已超过200家,而据《健康报》一位记者2000年8月11日在suohu.com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健康”后,几秒钟后,即搜索到涉及“健康”内容的网站8087个,再以“医疗”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得到相关网站3208个,以“卫生”为关键字的搜索结果是8352个。医疗卫生网站如此之多,如果管理不到位或无人管理,便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例为证:北京市某大学女学生小周有一天感到腹痛,想上网去看看病。她登上某一著名网站的“网上医院”,看到挂牌的医生还真不少,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等,可谓门类齐全,红红火火。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她发现了“新医生注册”一栏,出于好奇,她和朋友各自注册了一个,小周造出一个“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药学专业,硕士学历,现供职于北京市某医院的小周医生”,她的朋友编造出一个更为离奇的“主任医师”。本来,两人以为这样漏洞百出的假医生绝对不会被注册通过,没想到两天后,两个假医生竟然都挂牌出诊了!原来要当“网医”这么容易!小周对网上诊断来的结果也不敢相信了,还是到医院去挂号看病。看来,现在的“网医”缺乏资质认定,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在网上当“医生”。另外,现在的医疗健康“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内容雷同,或提供医疗保健知识,或介绍产品信息。真正的“网上医院”甚至连雏形都还没有出现。原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1999年2号文)中明确规定,“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可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28条也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条例》第24条还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若“网医”或“网站”不符合规定,没有通过卫生部门的资质认定,将给网上求医者带来无穷的隐患。网民如果到一些名不副实的“网上医院”看病,找了冒牌医生或庸医,诊疗一旦出了问题,谁之过?对于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健康网站,拼命推销自己的医药产品及性用品等,乱充权威,乱发布伪科学信息,如“用高压锅垫圈团成个球,两人相互抛掷”、“弹弦子减肥”、“脚朝天锻炼法”等,这些不科学、不严肃且内容荒谬的东西,会对网民起到什么样的误导呢?据有关专家说道,正确的诊断应建立在全面的检查基础上,“网医”可能因诊断环节有缺而误诊。有一些病在网上根本不可能诊断出来,比如心悸是心脏病的主要症状,但能出现这种症状的就有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等,如果要有个大致诊断,最起码要临床听诊及做个心电图检查等,这样才有备无患。不错,医药网站的兴起确实给网民们带来很大希望,以往就诊中的“三长一短”可望轻松改变,目前较为遗憾的是,出现在网民眼前的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方面面的保健知识及一些可疑的医药信息。许多网站,尽管拥有众多的知名专家,但在谈及网上疾病诊疗时却态度暧昧。网民们有点困惑,即吃不准这种治疗方式是否被允许,也就是说,是否合法化,万一出了医疗纠纷或医疗及用药事故,这样的官司如何打,谁来支付赔偿金等等。2001年上半年,南京市几家医院的网上挂号就受到了冷落,最后不得不“鸣金收兵”。至于社区医生,即家庭医生、上门医生等等,均要获得《执业医师证书》后方能挂牌上岗,因为这样的医生受到诸医疗卫生机构与各社区的管辖,病人一旦出现医疗上的纠纷也能找到“主”理论。如今病人喜欢到何处就医?亲爱的读者,看完这篇小文,想必您心中有数了。不过,笔者还要提醒的是,有些疾病,特别是大病急病危重病,还是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别为了方便或节约而贻误病情。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王金山,男,67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继续浏览有关 安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