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站公告,主题配置修改

【水缘文学•散文随笔】故乡记忆,那逝去的岁月||徐生斌(陕西)

时间:2025-01-21作者:gljwm分类:散文随笔浏览:25评论:0

故乡记忆,那逝去的岁月

文/徐生斌

原本是家的地方,现在确成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热恋的热土,也成了回忆。

灞源,一个座落在秦岭深处的小镇,一个五县交界的地方。山清水秀,气候适宜。这里生活着一万陆仟多人。不管土地多么的贫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这里人们纯朴善良,勤劳热情,生活着我的父辈先祖,纯朴善良的人们,他们热情好客,说话声音宏亮,笑声朗朗。每次回家,都少不了他们的关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灞源上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兄弟姐妹四人,父亲母亲和爷爷。虽然家庭贫寒,但我感到家的温暖。

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每当着爷爷犁地的时候,我就屁颠乾颠的跟在后面,闻着新翻的黄土气息,高兴的手舞足蹈。望着蓝天白云,看着远山近山。渡过着快乐时光。有时还帮爷爷用绳子拉着牛,爷爷总是夸我懂事。慢慢地我上学,不再跟在爷爷屁股后面跑了。我读书了,忙碌了。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和同学了。可贪玩的我依然喜欢在黄土地上奔跑和依恋。心里已经放不下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了。

自从82年土地下放到户。父辈们象养育孩子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庄稼。春夏秋冬黄土地上变换着各种色调。春天大地开始解冻,父辈们就开始在地里忙开了。收拾种土豆私玉米的土地。夏天秋天种的冬麦成熟了,父辈们望丰收的麦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各家

各户大人小孩都高兴的守护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收麦时节,人们更是忙的不易乐呼。那时的乡问小路只通架子车,人们相互帮忙,从不计较得失。家有余粮心也不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善了。我们终于也能吃上白面馍馍了。夏天望着绿色的玉米地,心中幻想着秋收幸福的时光。绿色给人以生命。人们喜欢绿色。

84年初中毕业了,我也象大多数人一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始学着父辈种庄稼。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我不得不坠学回家务农了。心有不甘,可在现实面又熊如何呢?

我也象父辈一样偷的肩木头去30里外的许庙卖,换取几块零用钱。30里路要走一晚上,还要经过检查站。一不小心木头就会被收走,常常是等到后半夜才从检查站对面的石涯皮上偷偷经过。过了检查站才放心大胆的沿倒沟峪向山外进发。等到天麻麻亮,木头市上人山人海的。通过还价,一根丈三椽才卖3块钱,肩3根才9元钱。有钱了才大伙去许庙敢集。买点吃的,有时母亲给拿的馍馍多,就原路返回了。走30里路回家也得4个多小时。那时我肩成百斤重椽,路上跟不上同伴,我曾经哭过。累了就椽靠在涯上休息会。青年的我心里一片茫然。

第一次出门打工,听着父母的千叮咛,万祝咐。来到了西安西桃园工地,开始了打工生活。从此离开了我的家乡,离开了我的故土,离开了生我养我的父母亲,离开了那片黄土地。

每年只有过年才回家呆上月把天时间。和亲人团聚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光。工地成了我长年累月的栖身地。从东到西,以南到北。年复一年的在西安城变换着位置。几十年来,从家到西安,以西安回家。为了生活,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打工求生存。

故乡,那温暖的老屋,是我永远的牵挂。

故乡,那逝去的岁月永远让我记得乡愁。善良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我的最牵挂的人。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漂泊游子的魂永远留在故乡这片热土上。

写于2024年12月14日于田王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徐生斌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灞源镇人。1968年9月11日出生在灞源上村。1984年初中毕业,1985年到1987年上辽宁巜杜鹃》文学讲习所。后因生活所迫,到处打工。从去年在乡土蓝田,岚漪文苑,蓝田作家,水缘文学上发表二百多首作品。记录生活,释怀人生。喜交文友。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猜你喜欢